□1972年,閉門寫作中的馬爾克斯。同年他出版短篇小說集 《一個難以置信的悲慘故事——純真的埃倫蒂拉和殘忍的祖母》。
  □晨報記者 孫立梅
  “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百年孤獨》中這個站在將來回憶過去的倒敘式開頭,被公認為世界文學史上的經典開篇。馬爾克斯用“冰塊”把讀者帶入一部風雲變幻的哥倫比亞及整個南美大陸的神話般的歷史,而他新聞報道式的小說寫作方式——用不動聲色的筆調講述殘忍無比的事件和現場,讓“孤獨”更加真實可感,震撼人心。
  北京時間4月18日凌晨(當地時間4月17日下午),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百年孤獨》作者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墨西哥逝世,享年87歲。馬爾克斯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代表作《百年孤獨》曾被翻譯成30多種文字。哥倫比亞總統桑托斯稱,馬爾克斯是史上最偉大的哥倫比亞人,他的去世給哥倫比亞留下一千年的孤獨和悲傷。
  作家悄然離場,“唯有孤獨永恆”。
  “孤獨”起源
  外祖父母那座據說每個房間都死過人的老房子,和處於半與世隔絕狀態的小鎮,成就了“孤獨”底色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的這句話——“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複原,即使最狂亂且堅韌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廣為流傳。而他本人的文學回憶,無疑是從童年開始的。
  馬爾克斯1927年3月6日出生於哥倫比亞小鎮阿拉卡塔卡。8歲之前,他一直居住在外祖父家,而非與父母生活在一起。身為上校的外祖父曾兩次參加哥倫比亞內戰,退役回鄉後,除了沒完沒了地追憶往事,就是等待一筆曾被許諾過的養老金,馬爾克斯的中篇小說《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就是由此而來。外祖母擅長講神話傳說和鬼怪故事,對馬爾克斯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她往往都能用一個長長的鬼故事來加以回答。外祖父母那座據說每個房間都死過人的老房子和他們所生活的處於半與世隔絕狀態的小鎮,成就了《百年孤獨》中的小鎮“馬孔多”和貫穿馬爾克斯所有作品的“孤獨”底色。
  成名後的馬爾克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外祖母是對他的寫作影響最大的人。“她不動聲色地給我講過許多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仿佛是她剛親眼看到似的。我發現,她講得沉著冷靜,繪聲繪色,使故事聽起來真實可信。我正是採用了我外祖母的這種方法創作《百年孤獨》的。”
  “黑窩”創作
  他把自己關進家中一間名為“黑窩”的房間,一年半後,他捧著《百年孤獨》的手稿走了出來,而妻子手上則是一家人欠下的高額賬單
  1947年,馬爾克斯進入波哥大大學攻讀法律,並開始文學創作。1948年,他因哥倫比亞內戰中途輟學,不久進入報界,任《觀察家報》記者。1955年,馬爾克斯出版第一篇小說《枯枝敗葉》,並沒有引起多大的反響。1958年,與相愛多年的梅塞德斯結婚,妻子成為他寫作生涯的第一讀者和忠實支持者。
  1965年1月,馬爾克斯與妻子商量之後,把自己關進家中一間名為“黑窩”的房間,開始了《百年孤獨》的寫作。在一年半的閉門創作中,馬爾克斯請求妻子不要因任何事情打擾他,而兩個兒子只有在晚上才能見到父親。1967年馬爾克斯把自己“放出來”時,手上捧著《百年孤獨》的手稿,而妻子手上則是一家人欠下的高額賬單。《百年孤獨》很快在世界文壇引起轟動,馬爾克斯以前的作品也跟著一版再版,各路獎金和版稅使馬爾克斯從此得以全身心投入寫作。1982年,馬爾克斯獲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在頒獎詞中稱馬爾克斯“運用豐富的想象力,把幻想和現實融為一體,勾畫出一個豐富多彩的幻想世界,反映了拉丁美洲大陸的生命與鬥爭”。
  馬爾克斯穿著民族服裝而不是莊重的燕尾服出席頒獎禮,他的演說詞《拉丁美洲的孤獨》已經成為諾獎之夜的經典演講之一。“這個非凡的現實中的一切人,無論詩人、乞丐、音樂家、戰士,還是心術不正的人,都必須盡少地求助於想象,因為對我們來說,最大的挑戰是缺乏為使我們的生活變得可信而必需的常規財富。朋友們,這就是我們的孤獨之癥結所在。”馬爾克斯在演講中,明確表示自己筆下的拉丁美洲不是為滿足歐美讀者的獵奇心理,而是爭取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的被尊重。
  身患癌症
  1999年,他被查出患淋巴癌,同年寫下給讀者的告別信,信中稱“人就是因為不再戀愛,才會衰老”
  在《百年孤獨》之後,馬爾克斯並沒有為盛名所累,反而向讀者展示了他並非只擅長“魔幻現實主義”這一種寫作樣式。1985年出版的長篇小說《霍亂時期的愛情》,在讀者中的影響力僅次於《百年孤獨》。馬爾克斯採用了歐洲作家“一切都是嚴肅的、有分寸”的現實主義寫法,並將這個跨越半個世紀的多角戀情稱為“一個老式的幸福的愛情故事”。在這部小說中,馬爾克斯留下名言:我對死亡感到唯一的痛苦,是沒能為愛而死。
  1999年,馬爾克斯查出淋巴癌,從此作品數量大減。同年,他寫下一篇給讀者的告別信。信中稱:“如果上帝忘記了我是一個破舊的娃娃,恩賜我一分鐘的短暫生命,我不願意說出我思考的;反而,我希望細想我所說的。我希望評估事物的標準,不在乎它們的價值,而是它們的意義。”“我願意啟發世人,別以為年紀老了,就不該談戀愛,這是大錯特錯的。人就是因為不再戀愛,才會衰老。”
  2002年,馬爾克斯推出自傳第一卷《活著為了講述生活》。在自傳的短序中,馬爾克斯寫道:“人生並非活過,而是回憶,以及如何講述其回憶。”馬爾克斯原定的自傳計劃是三捲本,當時即有很多人擔心他的身體能否支撐到最後。隨著作家去世,他的“回憶”由何人繼續講述,也成了讀者關心的話題。
  拒絕電影
  曾阻止將《百年孤獨》拍成電影,開價300萬美金嚇退電影製片人,“如果要拍電影,你們需要從書中走出來”
  馬爾克斯生前曾是拉丁美洲新電影基金會主席,撰寫過許多電影劇本。他的幾部重要改編作品,如《霍亂時期的愛情》、《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一樁事先張揚的凶殺案》、《苦妓追憶錄》等,在拍攝前後都引起很大的討論。但是,馬爾克斯始終沒有授權拍攝《百年孤獨》。法國雜誌《巴黎評論》曾問過馬爾克斯,是否有興趣把《百年孤獨》拍成電影,馬爾克斯說經紀人開價100萬美金,想要嚇退這種提議,但是當電影製片人接近報價的時候,經紀人又提價到了300萬美金,“只要我能阻止,就不會發生。我喜歡在讀者和作品之間保留一種私人關係”。
  《霍亂時期的愛情》是馬爾克斯給電影的一次最受矚目的機會。《霍亂時期的愛情》於2007年上映,由英國導演邁克·內威爾(《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哈利波特與火焰杯》導演)執導,西班牙國寶級演員賈維爾·巴登、喬凡娜·梅索茲毆諾、本傑明·布拉特等主演。為了這場文學與電影的邂逅,好萊塢製片人斯坦多夫用三年多的時間爭取到電影改編權,並聘請奧斯卡最佳編劇得主羅納德·海伍德(《鋼琴師》編劇)著手改編。第一稿成型之後,斯坦多夫和海伍德一起登門拜訪馬爾克斯,以確保電影能夠真正反映小說的靈魂。而結果則相當令他們意外,馬爾克斯對劇本初稿只指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太過於忠實原著的體系,“如果要拍電影的話,你們需要從書中走出來。我想你們不是第一次聽說‘改編’這個詞。”這個回覆令他們面面相覷,然後開始大笑。
  追討版稅
  訪華時曾對中國盜版書不滿,事後發狠話“死後150年不給中國授權”
  上世紀80年代初,馬爾克斯的一系列作品在未得到作家授權的情況下被引入內地,《百年孤獨》尤其影響了包括莫言、餘華、馬原等在內的一大批作家。2012年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給莫言的頒獎詞中,就指出“莫言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社會視角融合在一起,作品構建了一個堪比福克納和馬爾克斯的複雜世界,同時又在中國傳統文學和口述傳統中尋找到一個出發點”,直接點出莫言作品受到馬爾克斯的影響。
  1990年,馬爾克斯曾到北京和上海進行訪問,發現書店隨處可見各出版社擅自出版的《百年孤獨》《霍亂時期的愛情》等書。這次中國之行給作家留下頗為糟糕的印象,《哥倫比亞人報》的相關報道中曾寫道,馬爾克斯訪問北京時對一眾人等說:“各位都是盜版販子啊!”這讓當時在場的中國文壇泰斗錢鍾書頗為難堪。馬爾克斯在結束中國之行後發下狠話:“死後150年都不授權中國出版我的作品,尤其是《百年孤獨》。”
  在此後將近30年的時間里,中國出版界一直為取得馬爾克斯的正式授權而努力。2011年當“新經典”文化推出正式授權中文版《百年孤獨》時,有專家稱這不亞於當年震驚世界文壇的拉丁美洲“文學爆炸”。
  (原標題:大師離場 “孤獨”永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r76srqib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